健康知識
【友誼科普】了解糖尿病風險,掌握應對之策
眾所周知,糖尿病是一個常見的慢性疾病,全世界范圍內,每10個成年人中就有1名糖尿病患者。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世界糖尿病日”主題是“了解風險,了解應對”,讓我們一起了解糖尿病的危險因素,梳理糖尿病的應對之策。希望通過今天的分享,讓我們對糖尿病的知識有所了解,爭取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衛士。出現哪些癥狀需要警惕糖尿病?得了糖尿病該怎么辦?降糖藥是不是吃上就不能停了?請聽我院內分泌科副主任醫師劉冰、主治醫師苗志榮進行講解。
出現哪些癥狀需要警惕糖尿病?
糖尿病最典型的癥狀是俗稱的“三多一少”:即多尿、多飲、多食和體重減輕。多尿是指排尿頻次增多和排尿量增多,嚴重者每半小時就會排尿1次。多飲是指飲水量和飲水頻次相較于正常時期都有增加,常感到口干、口渴。多食則是在進食后很快感到再次饑餓。雖然進食量增多,但是體重反而快速下降,甚至1月內體重下降超過4公斤。典型的糖尿病癥狀多見于血糖明顯升高,且持續一段時間。
對于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癥狀并不典型,所以有以下癥狀時,也需要引起關注,包括:疲倦、乏力、口干、易饑、視物模糊、皮膚瘙癢、多汗、反復牙齦炎、泌尿系感染、傷口遷延愈合等。
糖尿病的診斷方法有哪些?
糖尿病診斷的方法包括空腹血糖、隨機血糖、糖耐量以及糖化血紅蛋白??崭寡且笫庆o脈空腹血糖,空腹是指至少8小時沒有進食熱量,而如果是空腹指血糖≥7mmol/L,還不足以診斷糖尿病,需要進行靜脈抽血確認。同樣,隨機血糖≥11.1mmol/L也是指的靜脈血糖,不考慮用餐時間,一天中任意時間的血糖即為隨機血糖。如果說空腹或者隨機血糖沒有達到上述水平,而我們高度懷疑存在血糖問題,還可做糖耐量的檢查,除了空腹抽血外,飲用含有75g葡萄糖的液體,2小時再次抽血查靜脈血糖,看是否達到11.1mmol/L以上。當然,我們有時也會查包括半小時、1小時、2小時、3小時在內的血糖和胰島素水平,這是為了更全面的評估血糖、胰島功能、以及是否存在胰島素抵抗。目前,糖化血紅蛋白≥6.5%也可以被用于糖尿病的診斷。
除了7.0、11.1、6.5%這幾個數值需要我們了解以外,我們說糖尿病的診斷還需要結合臨床表現,也就是說,如果有我們前面提到的“三多一少”癥狀,那么一次血糖異常的數值足以診斷糖尿病,而如果沒有典型的癥狀,還需要改日在復查確認,避免一些短期的血糖影響因素,導致糖尿病的過度診斷。
血糖高點,又沒有不舒服,還需要管理血糖嗎?
血糖水平的輕度升高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不足以引起特別嚴重的癥狀,那么是不是血糖就不用管了?實際上,血糖的管理不是終極目標,血糖的管理真正目的是為了預防糖尿病并發癥的發生,影響我們生活質量的往往是這些急慢性并發癥。
糖尿病的急性并發癥主要包括糖尿病性酮癥酸中毒、高血糖高滲綜合征、乳酸性酸中毒和糖尿病低血糖癥,其中DKA(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最常見。引起急性并發癥的誘因與胰島素治療不當、感染、急性胰腺炎、心腦血管意外、使用了誘發高血糖危險的藥物,包括糖皮質激素、部分精神科的藥物等等??梢员憩F為“三多一少”癥狀的加重,嘔吐、腹痛、脫水、虛弱無力、意識模糊,甚至陷入昏迷。所以如果出現上述癥狀,一定要及時就醫。
糖尿病的慢性并發癥包括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神經病變、糖尿病下肢動脈病變、糖尿病足病,糖尿病還是心腦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長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可能會帶來冠心病、腦梗,大大影響生活質量。
得了糖尿病該怎么辦?
糖尿病的治療強調綜合治療,“五駕馬車”缺一不可,糖尿病教育、醫學營養治療、運動治療、降糖藥物使用和血糖監測。糖尿病是一種慢性疾病,患者的日常行為和自我管理是影響糖尿病控制的關鍵,通過門診、互聯網等途徑,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識別潛在風險,了解應對措施,對于改善健康狀況、提高生活質量大有裨益。包括飲食、運動在內的生活方式干預,始終是降糖治療的基石,我們的患者有時可能會覺得難以堅持,甚至主動要求大夫給開降糖藥,其實我們即使處方了降糖藥,也是要使用配合生活方式的治療,否則血糖的管理不會理想。而如何評估血糖是否達標,是否需要調整治療,血糖的監測會給我們提供很多信息,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睡前血糖等,當然,也建議定期完善糖化血紅蛋白,根據血糖情況每3-6個月可以進行一次。
降糖藥是不是吃上就不能停了?
我們好些患者對降糖藥有顧慮,認為一用上藥就會形成依賴,就停不掉藥了,所以血糖即使已經很高,也不愿意用藥。其實,停不掉藥并不是對藥物的依賴,而是糖尿病疾病本身的發展引起,絕大多數的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在胰島素抵抗的基礎上合并了胰島β細胞的功能不全,導致我們機體無法正常處理糖類,從而引起血糖升高,應用藥物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胰島素抵抗,或者促進胰島素分泌,是在幫助我們的機體更好的工作。當然,對于一些糖尿病病程較短、基礎體重較大、胰島功能仍有保留的患者,經過強化生活方式干預、胰島素強化治療、減重代謝手術等手段,也有可能實現“糖尿病緩解”,所以停藥也不無可能,關鍵在于結合我們自身的情況以及我們怎么做。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應該控制在多少?
糖尿病的血糖控制目標應該是個體化的,對于絕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而言,空腹血糖控制在4.4-7mmol/L,非空腹血糖<10mmol/L,HbA1c(糖化血紅蛋白)<7%。年齡較輕、病程較短、預期壽命較長、無并發癥、未合并心血管疾病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無低血糖或其他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可采取更嚴格的HbA1c控制目標(如<6.5%,甚至盡量接近正常)。年齡較大、病程較長、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發癥或嚴重合并癥的患者可采取相對寬松的HbA1c目標。
在糖尿病治療的過程中,尤其需要關注低血糖的問題,如果出現心慌、手抖、饑餓、大汗、面色蒼白、虛弱無力,條件允許要及時測血糖,血糖低于3.9mmol/L,則屬于低血糖,建議我們的糖尿病患者隨身攜帶糖塊、糖水、果汁類食物,出現上述癥狀或有明確低血糖,建議進食15-20g糖類食物,15分鐘后監測血糖,直到低血糖糾正。
糖尿病患者是不是血糖控制達標就夠了?還需要關注其他指標嗎?
糖尿病的管理應該是綜合管理,除了血糖控制達標以外,我們還要對血壓、血脂、體重進行全方位的管理。同時現在也強調以并發癥為中心的管理策略,比方說,如果合并了肥胖、心腦血管疾病,如果沒有用藥禁忌的話,我們會更加推薦使用GLP-1RA(胰高糖素樣肽-1受體激動劑),如利拉魯肽、度拉糖肽、司美格魯肽等等,這類藥物具有良好的減重效果以及改善心腦血管獲益。如果存在蛋白尿、慢性腎臟病的患者,我們會更加推薦使用SGLT2(鈉-葡萄糖共轉運蛋白2抑制劑)類藥物,這類藥物具有降低蛋白尿、延緩腎臟疾病進展的風險。我們現在藥物、手段越來越多,對于糖尿病的管理遠不止于對于血糖的控制,提高健康狀況、改善生活質量、讓患者取得長期獲益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內分泌科 劉冰、苗志榮)